新能源的三大发展格局与五大超级机会

 

 

 
 
 
 
 
 
 
 

作者:李丙羊 和君咨询资深合伙人、新能源事业二部总经理

 

 

2023年春意盎然

从三件新能源大事说起             

 

01

 

国家能源局定调2023年新能源发展目标

 

2023年4月12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3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导意见》明确,2023年风光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5.3%,风光装机增加1.6亿千瓦左右。并提出了具体的发展举措,主要包括:

 

■ 推动第一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并网投产,建设第二批、第三批项目,积极推进光热发电规模化发展。

 

 稳妥建设海上风电基地,谋划启动建设海上光伏。

 

 大力推进分散式陆上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要强化能源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实施风电“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光伏“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稳步推进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促进农村用能清洁化。开展农村能源革命试点建设,以点带面加快农村能源清洁低碳转型。

 

■ 在培育能源新模式新业态方面,要稳步推进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城市小区、大型公共服务区,建设以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综合能源站和终端储能。

 

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表示,要加快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包括能源结构转变、能源系统和形态转变、能源空间布局转变。提出未来三个发展阶段的新能源发展目标。

 

图1:中国非化石能源发展阶段目标

 

02

 

两桶油角力氢能输送,加速推进氢能产业链发展

 

4月17日从中国石化获悉,“西氢东送”输氢管道示范工程已纳入《石油天然气“全国一张网”建设实施方案》,标志着我国氢气长距离输送管道进入新发展阶段。

 

“西氢东送”起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终点位于北京市的燕山石化,管道全长400多公里,是我国首条跨省份、大规模、长距离的纯氢输送管道。管道建成后,将用于替代京津冀地区现有的化石能源制氢及交通用氢,缓解我国绿氢供需错配问题,对今后我国跨区域氢气输送管网建设具有战略性示范引领作用。

 

如何把内蒙古乃至我国西部的绿氢运送到东部市场需求旺盛的区域,一直是制约绿氢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输氢管道可以实现大规模、长距离输送氢气,并且兼顾经济性。“西氢东送”管道规划经过内蒙古、河北、北京3省份。管道一期运力10万吨/年,预留50万吨/年的远期提升潜力。同时,将在沿线多地预留端口,便于接入潜在氢源。

 

中石油选择的是利用现有天然气管道掺氢。中国石油4月16日发布消息称,以现有天然气管道长距离输送氢气的技术获得了突破。这为我国今后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远距离氢能运输提供技术支撑。

 

中石油在宁夏银川宁东天然气掺氢管道示范平台,在天然气掺入一定比例的氢气,利用现有的天然气管道进行输送。目前试点的这条天然气管道中的氢气比例最高达到24%,即每输送100立方米掺氢天然气,其中就有24立方米的氢气。掺氢管道已经过100天测试运行,这条397公里长的天然气管线,运行安全稳定。

 

氢能作为二次能源是实现能源领域碳中和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桶油加快推进氢能的输送设施建设,必将推动、加速氢能产业的发展。

 

03

 

2023年一季度新能源出口实现开门红

新优势产品表现亮眼

 

据海关总署统计,2023年一季度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增长66.9%,同比增量超过1000亿元,拉高了出口整体增速2个百分点,比去年的拉动力进一步增强。一季度在国外电动汽车和储能市场需求旺盛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锂电池出口1097.9亿元,增速达到94.3%,太阳能电池出口突破900亿元,增长23.6%。

 

据统计,2023年一季度,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65万辆和15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7.7%和26.2%,渗透率达到26.1%,较去年全年25.6%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据海关总署数据统计,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增幅也较为显著,新能源汽车出口24.8万辆,同比增长1.1倍,新能源汽车出口的前三大市场为比利时、英国和泰国。中汽协预计称今年国内新能源车有望超过900万辆,同比增速超35%,预计今年出口量有望冲击400万辆。

 

新能源产业作为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典型产业,出口形势一片大好,有效推动了全产业链的发展。

 

 

 

认知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

三大格局

 

01

 

碳中和实现路径中新能源在供给侧和

需求侧同唱主角的产业大格局

 

碳中和目标实现的主要路径在于能源需求侧和能源供给侧两端,供给侧——电力+非电碳中和,需求侧——“节能+减排”双管齐下。

 

未来的40年构建“高碳—低碳—零碳”发展的路线图,新能源发电对火电的增量替代及存量替代空间可期。

 

 

图2:碳中和主要路径

 

未来40年构建高碳—低碳—零碳发展的路线图,新能源发电对火电的增量替代及存量替代空间可期。

 

 

图3:能源消费“高碳—低碳—零碳”发展路线图

 

02

 

中国新能源产业的

全球领先地位不可撼动的全球大格局

 

新能源目前最广泛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力与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储能与新能源汽车为2022年新能源行业的三驾马车。总体来看,目前整体新能源产业处于快速增长的发展阶段,并且在未来3-5年将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也将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

 

■ 光伏产业全球装机份额占比40%左右

 

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数据统计,2022年,光伏产业规模持续增长,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产量分别达到82.7万吨、357GW、318GW、288.7GW,同比增长均在55%以上。

 

市场应用持续拓展扩大。2022年,国内光伏大基地建设及分布式光伏应用稳步提升,国内光伏新增装机超过87GW,同比增长59.3%。其中,集中式光伏新增36.3GW,同比增长41.8%;分布式光伏新增51.1GW,同比增长74.5%。

 

出口方面,全年光伏产品(硅片、电池片、组件)出口总额超过512亿美元,同比增长80.3%,光伏组件出口超过153GW,同比增长55.8%,有效支撑国内外光伏市场增长和全球新能源需求。从出口区域分布看,2022年欧洲依然是最主要出口市场,约占出口总额的46%,占比继续提高。

 

根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3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280GW至330GW,我国光伏新增装机规模在95GW至120GW,占比全球的40%左右。

 

■ 风电产业全球市场份额占比40-50%,连续13年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中国风电装机规模稳步增长。2022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4983万千瓦,陆上风电为4467万千瓦,海上风电为516万千瓦。截至2022年年底,中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达到3.96亿千瓦,陆上风电为3.6亿千瓦,海上风电为3051万千瓦。中国风电连续13年成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基本上占全球市场的40%-50%。

 

风电“出海”势头强劲。2022年,中国风电新增出口容量229万千瓦,截至2022年年底累计出口容量1193万千瓦,遍布五大洲、49个国家和地区。金风科技的产品已出口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持续爆发式增长,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全球地位主要体现在市场规模、品牌竞争力、配套环境等方面。

 

一是市场规模全球领先。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售688.7万辆,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高于上年12.1个百分点,全球销量占比超过60%。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536.5万辆,同比增长81.6%;插电式混动汽车销量151.8万辆,同比增长1.5倍。

 

二是品牌竞争力大幅提升。2022年,自主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国内市场销售占比达到79.9%,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排名前十的企业集团中我国占据3席,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企业中我国占据6席。

 

三是产业配套环境日益优化。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个、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累计建立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超过1万个,基本实现就近回收。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预计今年仍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

 

■ 储能累计装机功率46.1GW位居全球第一

 

2021年底,中国储能累计装机功率46.1GW,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抽水蓄能装机规模39.8GW,占比86.3%;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达5729.7MW,占比12.5%,熔融盐储热累计占比1.2%。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累计装机规模占比89.6%,铅蓄电池累计装机规模占比5.9%,压缩空气储能占比3.2%,液流电池占比0.9%,其他其他电化学储能(超级电容、飞轮储能)合计占比0.4%。根据BNEF统计,2021年中国新增装机为2.5GW/4.6GWh,分别同比+82%/+88%,从功率看,中国占全球新增的25%。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约2.1小时,比2021年底增长110%以上。分省域来看,截至2022年底,累计装机规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别为:山东155万千瓦、宁夏90万千瓦、广东71万千瓦、湖南63万千瓦、内蒙古59万千瓦。随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多种示范引领带动效果凸显,新型储能发展进入快车道。与此同时,技术突破和经济性提高,为新型储能快速发展进一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当前,以锂离子电池为主,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态势明显。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中,锂离子电池储能占比94.5%、压缩空气储能2%、液流电池储能1.6%、铅酸(炭)电池储能1.7%、其他技术路线0.2%。此外,飞轮、重力、钠离子等多种储能技术也已进入工程化示范阶段。

 

储能是新型电力系统中维持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随着全球碳中和进程深入,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已成为全球共识。在新型电力系统中,从供给侧看,新能源逐渐成为装机和电量主体;从需求侧看,终端能源消费高度电气化、电力“产消者”大量涌现。大力发展储能产业,是我国新能源装机规模快速扩张的必然要求。与常规电源相比,新能源发电单机容量小、数量多、布点分散,且具有显著的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特征。随着新能源大规模开发、高比例并网,电力电量平衡、安全稳定控制等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为鼓励储能产业发展,利好政策密集出台。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指导意见》还从国家层面首次提出装机规模目标: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接近当前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的10倍。

 

03

 

新能源资本市场高景气度

跑赢大盘的资本大格局

 

随着新能源产业链发展成熟度越来越高,新能源资本市场景气度高也维持高位,最近3年一直跑赢大盘,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和热点。总体来看,景气度由高到低为储能>光伏>风电>新能源汽车>全A股。

 

图4:中国新能源资本市场表现

 

2022年12月31日我国上市新能源企业131家,光伏行业38家,风电行业31家,氢能行业9家,储能行业22家,新能源汽车行业39家。(有8家跨2个行业统计,下同)

 

图5:2022年末我国上市新能源企业结构(按行业)

 

中国131家主业为新能源的上市企业中有2家市值过50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16家市值在1000亿-5000亿元,87家在100亿-1000亿元,19家50-100亿元,14家50亿元以下。按结构细分:光伏行业7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87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3家50-100亿元,1家50亿元以下;风电行业,2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19家在100亿元-1000亿元,7家50-100亿元,3家50亿元以下;氢能行业4家在100亿-1000亿元,2家50-100亿元,3家50亿元以下;储能行业1家市值过5000亿元,为宁德时代,2家市值在1000亿元-5000亿元,12家在100亿-1000亿元,4家50-100亿元,3家50亿元以下;新能源汽车行业2家市值过5000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和比亚迪,5家市值在1000亿-5000亿元,25家在100亿-1000亿元,4家50-100亿元,3家50亿元以下。

 

图6:2022年末我国上市新能源(主业)企业结构

(按行业及市值)

 

据统计,2022年新能源行业投资并购已披露交易金额合计约人民币3,399.4亿元,较去年同期涨幅达47.9%,交易量达519笔,较去年同期涨幅达16.1%。

 

 

洞见新能源五大超级机会

 

01

 

光伏电池技术迭代带来的新机会

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电池是产业链关键环节,是发电的核心部件,直接决定光伏发电效率,技术路线多元化,目前是P型时代,正进入N型周期。

 

表1:光伏电池技术路线性能对比

 

钙钛矿电池处于爆发前期

 

钙钛矿电池具备更高的效率极限,2022年6月全钙钛矿叠层电池效率已经达到28%。过去十来年,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在实验室转化效率上取得了晶硅太阳能电池60余年的进展。

 

钙钛矿电池/组件生产过程与晶硅大不同,更具经济性。不同于晶硅路线要经历硅料、硅片、电池片、组件四个环节方可制备晶硅组件,钙钛矿组件制备只需要单一工厂,且生产过程耗时较晶硅大幅缩短,能耗也大为降低。

 

轻薄+透光+柔性,差异化特点让钙钛矿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图7:钙钛矿电池技术路线产业链投资成本

 

02

 

风电行业海风破浪的新机会

 

风电走向远海,漂浮式商业化到来。

 

我国漂浮式海风发展相对较慢,当前已正式进入商业化开发阶段,预计十五五将迎来更大发展。2012-2017年处于技术研究阶段;2018-2022年推进单台漂浮式样机挂机运行,2022年12月海南万宁100万千瓦漂浮式项目开工启动,是全世界最大的商业化漂浮式项目,标志着我国漂浮式项目进入下一个商业规模化开发阶段。

 

图8:全球漂浮式风电装机量预测

03

 

 

储能行业电化学储能的新型电池新机会

 

一是全钒液流电池新机会。

 

全钒液流电池拥有灵活性、耐久性、安全性、环境友好性以及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势。

 

表2:不同储能电池性能指标对比

 

据CNESA预测,保守场景下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在2022-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3.3%,2026年将达到48.5GW;理想场景下,在2022-2026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有望达到69.2%,预计2026年累计规模将达到79.5GW。钒液流电池累计装机规模将快速增长,渗透率也将逐步提升,预计到2026年将达16%。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测算出到2026年钒液流电池新增装机规模将达4.93GW,累计装机规模将达到10.24GW。

 

图9:中国全钒液流电池新增装机容量预计(GW)

 

二是钠电池有望成为储能电池新机会。

 

钠电池属于开创性产品,未来有望成为良好的储能电池,但目前全球皆无可仿案例。相较锂电池,钠电池工作原理相似、能量密度稍弱,但预期量产成本优势明显,且供应量可以部分继承、高温/低温性能更优。钠与锂为元素周期表中同族元素,两者电化学性能和工作原理方面有较多相似之处,均为摇椅式模型、由正离子在电极间往复提供能量;相较锂电池,钠电池预期量产成本优势明显,且供应量可以部分继承、高温/低温性能更优。考虑到钠的地壳丰富度远高于锂,锂价处于高位运行,钠电池的推出有望在成为锂电在低端领域应用的有力补充,未来钠电池将作为良好的储能电池。据预测,至2026年,钠离子电池理论空间将达到370GWh左右。

 

图10:钠离子电池理论市场空间预测(GWh)

 

04

 

固态、锂硫、钠等新一代动力电池

激发更多发展新机会

 

一是动力电池领域的新机会。

 

短期之内整车缺乏新的投资机会,现在已经进入调整阶段,但是供应链机会仍然非常多,其中最具有创新活力的领域当属动力电池。

 

一方面,动力电池性能仍未固化,还有较大提升潜力。截止到2025年能力密度有望突破350Wh/kg,20230年系统成本将降至0.5元/Wh以内;

 

另一方面,固态、锂硫电池等新一代电池未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仍有很多潜力发展机会。储能的快速发展促进钠电池爆发式增长,所以要加快钠电池的规模化试验示范,2023年初步形成产业化。

 

二是多样化补能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产业热土。

 

随着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规模化,特别是年产千万级别的电动汽车应用到公路上后,能源设施就会变得越加重要,这也是眼下最大的瓶颈,主要矛盾已经由“如何把车造出来”转变为“怎样让消费者把电动汽车用得更好”,意味着网络化的能源基础设施亟待建立。

 

未来,慢充、大功率充电、换电、加氢站等多样化的补能手段将在不同场景得到应用,满足用户多样化补能需求。预计2025年800V高压平台车型及大功率快充桩将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充电10分钟可续航400公里。

 

05

 

 氢能发展全产业链新机会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安全、可持续的二次能源,可通过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及工业领域等多种途径获取;氢能可以用于交通运输、金属精炼,石油精炼、氨生产的原料;氢还可以为电力部门提供大规模的长期能量存储,可以提供辅助电网服务,如应急、负荷跟踪和调节储备。交通领域是氢能消费的重要突破口,实现从辅助能源到主力能源的过渡;工业领域的氢能消费量主要来自于钢铁以及化工行业。

 

图11:氢能的技术应用领域

 

氢能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到2050年氢能在中国能源体系的占比约为10%,氢气需求量接近6000万吨,年经济产值超过10万亿元。

 

表3:中国氢能产业总体目标规划

 

中国氢能产业处于发展早起,需要通过政策、技术双轮驱动推动产业链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了初步的氢能产业链,细分领域也有代表型企业。制氢环节电解水制氢以国家电投、隆基绿能、阳光电源为代表,工业副产品制氢以美锦能源、华昌化工为代表,化石能源制氢以中国石油、东华能源为代表;储运氢化解中气态储运氢以中集安瑞科、中材科技为代表,业态储运氢以雪人股份、中科富海、深冷股份等为代表;加氢环节中加氢站设备制造以京城机电、中控等为代表企业,加氢站建设与运营以中石化、博韬股份、美锦能源为代表企业能量转换:亿华通、明天氢能、潍柴等为代表企业;用氢环节中以中车、中国船舶、中国宝武等为代表企业。

 

 

观察新能源龙头企业的

成功之道           

 

01

 

新能源企业的战略路径选择

 

习近平主席提出国家能源革命以来,中国的新能源产业取得巨大发展,成绩斐然。光伏、风电、储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连续多年在全球取得第一,是中国实现换道超车的国家战略落地的成果。

 

新能源企业要以“顺势而为、单点突破、一体化布局”的思路谋划企业战略发展方向,完善业务布局,逐步获取产业的竞争力,而非产品竞争力。从“产品思维”转向“产业思维”,由“企业经营”转向“产融发展”,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能源龙头企业如宁德时代、比亚迪、隆基绿能等无一不是顺应新能源产业发展大势,立足于产业链单个环节发力,形成产品竞争力进而打造产业链一体化能力,成为各自领域的产业王者地位。

 

02

 

 新能源企业的产融发展模式

 

产业与资本的联动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成就产业龙头企业的不二法门。

 

一个企业的产业发展曲线:从0起步,一步步增长,增长曲线越来越平缓,直到最后走向衰落。持续成功的企业,是在前一轮增长走向衰退之前,开始布局下一轮的增长基础(产品、产业及其对应的资源与能力),等到前一轮增长乏力或衰退的时候,新一轮增长已经接力(蓄势待发或步步为营),后一轮增长站在前一轮增长积累的资源和能力基础上,走得更高更强……如此形成增长周期的接力。  

 

市值增长曲线:一开始平缓,随着企业业绩不断得到验证,市值增长曲线开始变得陡峭,而且越来越陡直至估值过度。市值的陡升和高估,往往成为产业走出下一波的制空力量和核打击能力(资金、并购、平台能力、品牌、士气、人才、资源整合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等)。  

 

产融互动:没有市值制空,往往走不出新一波的产业增长或走得很艰苦。没有产业第二波、第三波、第四波的反复验证,市值也无法维持陡峭增长或高估值,制空终将落空。持续成功的企业,应该是产业和市值两条曲线的不离不弃、形影相吊、相生互动、螺旋上升。

 

图12:和君原创产融发展曲线图

 

03

 

 新能源企业的管理变革之路

 

当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企业的头等大事是顺势开源,积极扩大再生产,做大业务规模。管理往往落后于企业业务的发展要求。新能源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因为市场没有给企业预留多长的时间和多大空间开展内功建设。但成功的新能源企业往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很好地平衡了业务与管理。

 

企业的管理变革的重点是组织变革、机制变革。尤其是组织层面由单一的公司组织模式到多元化的集团组织模式到多元化、跨区域的“集团—产业/区域—产业公司”的三级组织模式。隆基绿能发展初期重视管理,2012年上市后开展管理变革,由单一管理模式转变为集团化管理模式,随着业务的多元化,逐步裂变组织,激活业务单元。

 

04

 

 新能源企业的人才发展版图建设

 

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不过十多年,产业人才的供给速度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人才需求程度。拔苗助长一直是新能源企业人才培养的常态。人才外部供给的短缺也让相关人才的薪酬水涨船高,行业的人才薪酬水平远高于其他传统行业,无形中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人力成本。

 

成功的新能源企业对于人才的选用育留格外重视,尤其是经营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三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选用方面,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高端人才与中低端人才相结合,业务人才与管理人才相结合,共同构筑企业的人才体系。人才激励方面,短期薪酬激励与中长期股权激励相结合,加大核心人才团队的吸引力。

 

05

 

新能源企业的风险控制

 

新能源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唯一的不变就是“变”。随着政策驱动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进入市场自我驱动发展时代,技术的迭代与变革会持续发力推动产业的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受政府政策、经济周期、技术更迭等影响很大,市场竞争的风险与日俱增。新能源企业针对外部的风险如何有效应对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光伏产业之前各领风骚三五年的教训依旧深刻影响着企业。企业内部在不同的发展周期也面临的不同的内部风险,初创期的个人英雄主义包打天下,快速成长期需要发挥组织的力量,人才的需求和结构调整时刻影响着企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等等。新能源企业一直处于内外风险的识别、应对的周期中发展,需要建立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战略保驾护航!

 

新能源企业重点围绕“战略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五大风险构建风险管理体系,将风险管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做到业务全覆盖、组织全覆盖、流程全覆盖,将风险管理、内控管理和合规管理有效协同,共同高效服务企业发展。

 

推荐阅读

 

毅问毅答|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投融资运作12问

乡村振兴发展的六大模式

“链式”产业规划研究体系

2023年中国智慧城市行业市场前景及投资研究预测报告